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式文化 > 清明节易被遗忘的那些事儿——清明节风俗与活动----[四合茗苑](图文)
清明节易被遗忘的那些事儿——清明节风俗与活动----[四合茗苑](图文)
2015-03-26 16:26:28 [四合茗苑]
风徐徐,日熠熠。融融暖风一扫冬季里的寒冷与萧瑟。河边杨柳盖上了一层嫩绿融毛。远远望去如玉似锦,细细赏来百媚千娇。
每当暖照大地,万物复苏。似乎在一夜间幻化成一副青绿色画卷缓缓舒展遍布神州大地。不尽使人们睹物思人。对于生命的尊敬、和对于故人的敬意。让人们在漫步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时,也萌生了对自然欣赏和故去者得祭奠。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名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为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奠定了基石。
至于清明风俗活动的由来,有很多典籍中有记载。这些记述犹如一条条细小的分支汇聚成至今日清明的滥觞。现在人们较为常见的有:祭扫、风筝、秋千、聚会、郊宴等。传说清明节的这些活动,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寒食节人们要食冷食,为了防止身体受到寒气侵害,故作一些舒展筋骨的活动,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黄帝内经》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基本意思就是说于这推陈出新之际。应当多沐浴在和丽日光下以利阳气的收纳,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为这一年更好工作劳动,给身体作一些准备活动。
据《帝京岁时即纪胜》中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清明日摘新柳佩戴,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又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齼夏。”清明时节放风筝据说可以祛病消灾。
《寒食》
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茄。
铭记先人存敬意,长思教诲名贤德——
而清明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是祭祖扫墓。祭祀扫墓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大户人家有自己的祠堂,就悉数去祠堂进行礼祀祭奠。另一种,没有祠堂的就去郊野先人的冢前,上坟、扫墓,即墓祭。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众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于聚会、飨宴之时起兴怅叹,众人联合吟咏或者独作一首,或众人合作一首诗歌,以倾诉对于故人思念、和抒发欣赏美好风景的情怀。
清明扫墓有一些禁忌是需要注意的:
一、孕妇避免扫墓,首先由于祭扫活动比较拥挤而且有时是在山上不利安全,还有就是墓地阴气较重,不适宜孕妇和孩子。还有就是生理期的女性也不宜扫墓。
二、不可以在墓地照相,扫墓的时候还应该心怀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在墓地嬉笑吵闹,更不要在墓地合影、随意拍照。以免引来不好的气场,和不必要的麻烦。
三、忌大红大紫的颜色,相信大家这方面都能理解,鲜艳的颜色与墓地的气氛会不协调。而且在国内外的影片中大多去祭扫的人都以黑白色素装穿戴意识敬意。本命年可以穿红色内衣。
四、外人不要参加他人的扫墓,祭扫时不相干的人不要参与扫墓,每个人加持的气场不同,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由于气场紊乱可能导致不协调和走霉运。
五、最近一直倒霉和生病的人不要去,因为这种人气场较弱,邪灵比较容易上身。所以应当尽量避免。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欢气运不佳之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六、坟头长草必需要修正,扫墓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出不利于墓地的东四,如果长了植物必须清楚,玩玩不可使其长出气势。对家人的健康、运势都是十分不利的。
七、发不遮额不买鞋,事实上,清明节也属于鬼节,而额头是一个人的神灯所在,是不可遮盖的,也不能买鞋,因为“鞋”的谐音为“邪”。
八、忌嬉笑、非议先人,扫墓的不少带孩子去,一开始还好,一会便嘻嘻闹闹,在墓地时阴灵沉睡之所,吵扰阴灵是打不敬,而且不要在路过别人坟头的时候对别人品头论足,亵渎阴灵的行为更加不可去,届时惹麻烦上身,就怪不得别人了。
当然这只是小编目前查到的扫墓的注意事项不全面。其实凡事要换位思考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
清明期间除了注意有扫墓禁忌,还有许多忌讳,如忌使用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的妇女甚至不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总之,大家在清明节不论是祭扫还是日常起居均当怀着万分尊敬的态度。
此时节,既有伤心欲绝的扫墓祭祀时的悲泣,也有令人放松的出游踏青吟诗做对时的抒怀,因此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特色传统节日。
芳容绝代兰香质,姑苏小雨细如油——上巳-踏青
在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上巳节”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流行“踏青”这种节令性名俗活动。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始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踏青出游便已形成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亦有春日郊游的习俗。
上巳·踏着第一道青葱聚会郊游,祭扫踏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初建雏形,到了秦汉便以基本形成定式。秦朝将清明上巳中过于放纵的有关内容摒弃。
汉代时对于秦的沿袭。《后汉书·祭祀志下》载:“县邑常于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此外,在春日和融的山水季节里,王侯贵族常借迎春之仪。“武帝太初二年(103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后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灵帝、献帝都常于春季出游。
郡县官吏也常劝农“春行”。汉代每逢春季采风的习俗盛行,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绚于路,以采诗献于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可见这种劝民农桑的迎春之仪,已经远远不止“礼拜”仅此而已,还融进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余兴节目。
在现代,也有于初春时节扫墓踏青之后于大好河山,择一出中式设计亭台水榭,或是中式装修的山间亭楼,摆设酒席不也失为一种意趣。
若是有一处位于风景优美,山水如画山间别墅。则可以在进行祭扫踏春等一系列清明活动之后。邀请家族成员沉浸在中式设计家居环境中飨宴。或许中式别墅里一堂中式别墅仿古清明家具设计尽显中式文化魅丽,也更让人有感而书而一挥而就锦章玉句吧。
梨花绽放压枝头,诗赋成篇自流觞——上巳-曲水流觞
其实在上巳节中有许多活动总的来说归纳为“祓禊、祭祀、迎祥、雅集、会男女、求偶、求子”等。“曲水流觞”为时的一种游戏。大家坐在流水的水渠两侧,在上游放置酒杯,就被停在水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可以除去不吉利的秽气。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园353年)三月初三,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筵间遍引千古佳话。当时王羲之等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美酒的觞放在溪水中任其遂弯弯曲曲的溪水浮流而下,经过徐徐的清溪,觞停于谁面前打转或者停下,就由谁即兴吟诗作赋一番并饮觞中之酒。据记载,当天共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1篇,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由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为众人所吟诗句,乘兴而抒,挥毫作序。著成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也成为禊贴。
如今也有浪漫之人,极爱这种极富中式风格特点的游戏,在自家庭院或者。风景独好的中式装修园林内,设置人工的曲转水渠,引水成溪,溪边遍植绿草蔷薇,苍翠竹林,围合出自然山麓溪涧之感。而转待上巳到来,赴宴者遍着古衣裳。临“溪“而围,放置盛酒觥觞。效法古人曲水流觞,吟诗成赋。
风逐云烟出岫壑,柳抚水面荡清波——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换狗。清明折一段新柳佩戴在当时可谓很时尚。据传,介子推去世的第二年祭日,重耳率文武拜志,看到本已烧死的柳树复活,蘖萌出新的纸条。以为是子推幻化,深受感动的晋文公百感交集之下,赐名谓清明柳,更折一段嫩柳枝下来编成圆环戴在了头上,一时间传为佳话,青年男女上山踏青纷纷效仿,将柳条编成头冠戴在头上,更有谚语“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同时命令每年清明家家饰柳。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并定寒食前一日为“炊熟日”令人们多做蒸饼,名为“子推饼”。也有将初生嫩柳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
荡尽秋千青衣透,春风盈袖更生香——
青衣稥袖,罗衫旖旎在空中飘来荡去,别有一番情趣。相传,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山戎,原名“千秋”,齐桓公伐山戎后传入中原。汉武帝后庭祈祷“千秋万寿”,令宫女们耍绳戏以为乐,为避讳。遂将二字颠倒,称为“秋千”。唐宋后,秋千之俗日盛。
五代后周,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中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嬉戏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燕京岁时记》引《析津志》说:“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秋千》
沈括
香入熏炉焚火天,芙蓉尘缘斗秋千。
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
《点絳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落汗青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去把青梅嗅。
蔚然成风自上古,痴迷可鉴有高人——清明-蹴鞠
蹴鞠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早在《战国策·齐策》中便有记载:“斗鸡走犬,六博蹴鞠。”《汉书·枚乘传》说:“蹴鞠刻缕。”颜师古注:“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踏以为戏乐也。”可见,早在上古其就已经成为我国人们的一项传统运动。并成为古代节庆之日用来。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酒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裸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梨花树下布郊宴,溪水池边婪尾觞——清明-郊宴
“不用秋千与蹴鞠,只将诗句答年华”是陈与义对清明活动的说明。诗的一联中一下子便道出了3种常见的清明活动。说起清明的风俗与活动,其实各个民族也不尽相同,却也无法一一悉数。《东京梦华录》卷七说:“清明节”,“都城人步郊”,“士庶填塞诸门”,“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在扫墓祭祀事完毕之时,乡人纷纷择花好草青之处,又有岫壑隽永、竹林苍翠之毗,围坐觥筹。无不醉者。夜幕时归。这也体现了“寒食”、“清明”时分在郊宴的时候的情景。
《寒食》
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越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冬茄。
薄如蝉翼飞天际,千里之外一线牵——清明-放风筝
扫墓已毕还会再墓地前,放起实现携带的纸鸢,京制纸鸢极富中式风格特点极尽工巧,有价值不菲的甚至在数金者,以琉璃厂为市易之。
时间内容近相似,上巳寒食入清明——三节融合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甚多,无法一一尽数。源于周泰,成于汉代“清明节”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相关,人们在介子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来加以纪念,介子推的故事出现于汉末,流行于魏晋,由于魏晋的晋与春秋时期“晋”国系统一个字,因此对于寒食节也非常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已成为主流。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故寒食节习俗也被带到了长安,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钉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第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同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将其延长至七日,自唐开始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也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引入到清明节,形成祭祀、郊会、踏青、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些列娱乐活动。《寒食城东即事》中“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从唐朝开始已经逐渐淡化“寒食”、“上巳”,并将两个节日的内容融入到了清明节里面,所以清明节的活动得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以及伦理观念的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逐渐受到重视,明文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管制不论大小文武,民众不论阶层均需祭扫陵墓。而寒食节的悲戚色彩也被淡化。寒食、清明之风渐渐融合。元废除火禁对于寒食节是一次重创,上巳也已经被淡化,清明已成为扫墓、春游为主的大节日。明清时期“寒食节”、“上巳节”基本已经淡出,“清明节”成了春天唯一的大节日。而上巳、寒食期间的进行的活动也有选择的融入到了清明节中 ,共同成为清明节期间的风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