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式文化 > 中式文化虫具的鉴赏收藏
中式文化虫具的鉴赏收藏
2013-09-16 23:11:14 [四合茗苑]
《负喧杂录》载:“斗蛩,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为资”。到了明代,上自“虫迷皇帝”明宣宗,下至平民百姓,畜养鸣虫之风更甚。《皇京景物略》载:“京师人至七、八月间,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为乐”。清代又是一个畜养鸣虫的高峰期,《燕京岁月记》载:“冬月之蝈蝈葫芦、油葫芦葫芦,银镶牙嵌,佳者数十金一对,以紫润坚厚者为上”。从以上文中可以看出自唐代以来,从皇室到民间,随着畜养鸣虫,就产生了以黄金、白银、象牙、瓦盆、泥罐及银镶牙嵌的葫芦等各类虫具。
一、葫芦
葫芦虫具只适合养冬虫,而饲养冬虫。则是鸣虫爱好者所追求的较高层次,需要许多实践经验。葫芦虫具以它的便携性、透气性、保温性及造型的精美等特点,使人们在数九寒天时能聆听到天籁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更有一些虫具收藏者,养虫只是他们兴趣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精力用在搜寻各类精美的葫芦虫具上,如范制葫芦中官模的“挂印封侯”、“麻姑献寿”、“百子闹春”、“狮子戏球”等。
葫芦虫具除去葫芦本身外,更讲究它的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大约整葫芦的三分之一),配上红木、紫檀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饲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1寸到1寸5,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最令人叫绝的是雕出的有图案的动芯;动芯会动,有一至十动之分。即一摇葫芦,芯子里一处或二处,乃至十处都能转动,十动者为最上品,而这种葫芦现已非常少见。异常珍贵,笔者仅见到过一件六动芯子葫芦,已属眼福不浅了。
二、罐
常见的虫罐从外形上分直桶式,腰鼓式、天落盖式三种。又因土质及烧制工艺的不同,泥色的有灰、红、黑、黄之分。其中以灰罐为最好,灰罐吃火足,结构紧,叩之铮铮做响,如金石声,外观淡雅大方,古朴简洁。红罐为出窑时没有浇水而成,陶质较松,声响也不太清脆。而黑、黄色的虫罐,质地最差,中含大量土质,无论从养虫的实用性或收藏的审美价值来讲,均属罐中劣品,不可取之。另外,明清时除常见的陶罐外也有许多瓷制虫罐,官窑民窑,均有烧制。这些瓷罐大都精美华贵,仍受虫具收藏者的重视。
三、笼
笼是畜养鸣虫最普通最常见的虫具,其历史也最早。本文摘录《开元天宝遗事》中的“小金笼”畜虫一段,即是唐代的事情。现在每逢夏季,街头常见兜售蝈蝈的小贩仍用苇笼贮虫,以供人们挑选。
用笼畜虫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观赏鸣虫的一举一动和鸣叫时的状态,而且鸣声可以充分传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鸣声的欣赏要求。但也存在容易折断鸣虫须眉、趾、爪及保温性差等缺点。
在民间,用苇笼、麦杆笼、高梁秸笼、竹笼、纱笼养虫者为最多,这些笼的价格宜,可做短期饲养鸣虫的虫具,一般来讲,做工都比较粗糙而且所用材料也不十分讲究,因此除实用外,收藏价值不大。收藏爱好者只注重收集带有刻工的木笼、竹笼和镶嵌有玉石、象牙的虫笼。还有一些有若干隔段、刻工或烙工精细的二连笼、四连笼、八连笼甚至三十二连笼。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均可见到体积如同画眉鸟笼大小的连笼,内饲蝈蝈、扎嘴、纺织娘、吱啦子几品种的数十只虫,由各种鸣声和节奏,组成一个天然的“交响乐队”,欣赏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
四、管
现在可以见到最早的虫管,属于明制。但虫管制作、使用、收藏的高峰当在清代。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虫管,自然是管中极品了。现藏日本香川博物馆的清代虫管亦属清品。
畜养鸣虫是一种民俗行为,那么收藏虫具即是一种文化现象。精美的虫具,无凝是一件中国特有的高级工艺美术品,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好的明清虫具价值连城。所以说,虫具颇有良好的收藏潜力。长期以来,它能一直得到收藏家和收藏界的青睐和重视,正基于这个原因。
五、盒
在虫盒的收藏活动中,以木盒、象牙盒和铜盒(拉子)更受收藏家重视。好的木盒内装雕刻十分精美的传声装置和刻工精细的食斗;盒侧、盒底也浮雕山水、花卉、人物、诗词等,更显雅致和赋于文化气息。象牙盒更是制作精美,旧时上海牙盒制作大师朱炳文的虫盒,或将虫盒通体雕为竹节形,或雕为树桩形,或雕为蝙蝠形,再加上细刻的各种图案和文字、款识等,令人叫绝。真正用这些虫盒养虫者并不多,更多是让人收藏或做为古董出现在博物馆或古玩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