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展厅设计 > 商业空间配饰 > 中式门窗历史的演变
中式门窗历史的演变
2013-09-17 07:10:10 [四合茗苑]
窗,古称“窗牖”。《说文解字》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牖”就是安装在墙上可以开启的窗;而“囱”则是房屋上面不能开启的“天窗”、“烟窗”。《论语·雍也》云:“伯牛有疾,(孔)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这段话的意思是,伯牛有病,孑L子去探望慰问,透过窗户握住了伯牛的手。从这段话中可以获悉,春秋时期的民居中已有“窗牖”。据古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窗,其面积较小,比较简陋。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对窗的功能和大小有这样一段描述:“受光于隙,照一縐;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又说“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这里的“户”指“门”。这告诉我们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当时的房屋和现在一样,也是坐北朝南。开启在墙上的窗户面积不大,南面的光线通过窗户只能照到北面的墙壁,光线通过门户,则能照到室内的一切物件。十个窗户洞开,还抵不过单头门户开启后的亮度。目前,我们已看不到汉代留存下来的建筑实物,要真正见到古建筑上窗户的具体形象,只有从汉代出土的“明器”上来探寻。明器是墓主的殉葬品,从这些陶制的明器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建筑上的古拙门窗,窗上有正方或斜方的木格,而最多的是直棂窗。直棂窗就是在门窗的窗框内等距离的安置几根直的木栅,这种木栅便称为“直棂”,古时直棂的条数多为奇数,一般在7至21根之间。倘若窗户过高,棂条就要加长,人们便在棂条的中间横向加上“承棂串”,直棂穿过承棂串中间的圆孔使直棂窗显得牢固、丰富。简单的窗户中间只有一根承棂串。为使线条的疏密搭配合理,人们便在棂条的上、中、下三段各施横向的水平承棂串三根,在承棂串与棂条的相交处采用榫合的方式,使窗户的内外都达到齐平,门窗也逐渐得到扩大。从秦汉、魏晋到隋唐,直棂一直是门窗的主要装饰。它既通风又采光,既古朴又雅洁,至今仍被一些地方建筑所采用。江苏徐州市彭祖楼是仿汉建筑,开有方格槛窗和斜 棂门,排列有序,体现了汉代建筑门窗的特征。
中式门窗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门窗建筑的高峰,目前留存下来的不仅数量大、类型多,而且艺术品位高, 特别是清代,保存完好的不在少数。中国传统木雕的兴衰是与门窗的木雕装饰相一致的,木雕史论专家俞宏理作出了科学的论述,他说从明清两代来看,明初为发展时期,明中叶到清中叶为鼎盛时期,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为衰落时期。在雕饰的范围上,明代雕饰不多,清代初期逐渐增多,到清代中期达到鼎峰,凡可雕饰处都给予精雕细刻。在雕刻的艺术风格上也有差异,明代古拙质朴,用线简洁挺拔,有秦汉古风;清代趋向缜密、繁复、精巧。在雕刻工艺上,明代比较单纯,只有浅浮雕、深浮雕与圆雕。进入清代,则增加透雕、线刻、多层镂雕等多种技艺。
中国疆域宽广,南北的差异很大,因此,房屋的式样及门窗也有差异。—般来说,北方的窗口开得较大,南方的窗口开得较小。其实,窗口开得大小各有利弊,窗口开得大, 也会增多,屋内就会显得寒冷。不过,门窗尺寸的大与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大多顺应当地的环境和习惯。中国传统门窗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山西、安徽、江浙、闽粤等地均有差异,式样十分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隔扇、槛窗、支摘窗、 护净窗(花窗)、落地明、横披窗、景窗、圆拱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