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四合院设计 > 四合院文化 > 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
2013-12-17 15:43:02 [四合茗苑]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出各种人物、花鸟虫鱼等,是一种小巧的观赏、陈列品。
面塑艺术是受战国时期的“俑”和汉代木偶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面塑在民间的普及盛况:“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这里所记载的,都是用熟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供品。
在北京民间,面塑是婚、丧、嫁、娶等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以及蟠桃宫等较大庙会上,常有许多捏面人的,他们用蒸熟后着色的面团当场捏塑小娃娃、各种动物或戏剧人物等。
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作品多反映北京那一时期的民间风俗,如“七十二行”、“坐洋车的女人”、“大娶亲”等;“面人汤”汤子博的作品则多为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高雅、隽永、格调清新,代表作“白水滩”、“托塔李天王”、“郑板桥”等捏塑得无不神形毕肖、生动感人。这类面塑不光民间喜爱,就是皇室贵族也喜欢把玩收藏。现今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各式各样面塑,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玩赏品。
自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四大名着相继问世,其中的主人公就成了泥塑、面塑中的人物造型,在老北京各种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孙猴子的形象,更为北京人喜爱,艺人们挖空心思,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孙猴子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