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四合院装修 > 四合院配饰 > 中国传统门窗的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门窗的结构特征
2013-09-17 06:56:51 [四合茗苑]
至少我们从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唐朝时的门窗样式与后来的格子门窗已经非常接近了。而自宋代《营造法式》以降,中国古典门窗的制度就基本没再发生大的变化。
从建筑的样式到日用器皿,大多是这些人督导奴隶和匠作完成的。因此,典籍中有没有记载和描述是一回事,而实际的发生则是另外的一回事。譬如,三代的青铜彝器仅仅是当时贵族奢华的日用器皿而已,即便是礼器,归根到底还是行用器,只是到了宋代才变成了供人们赏玩的古董,失去了使用功能;例如明清家具,除了紫檀、黄花梨等红木家具材质的昂贵外,从来也只是家具而已,成为观赏收藏品的历史,大抵与王世襄先生那部著名的作品相当。所以,实用美术器皿的收藏价值,大多是后世人们总结、归纳、阐发出来的,却是当时的人们本来就是出自艺术的追求。其之所以倍显珍贵、市值惊人,无非“同类物品在历史上的消失”。
宋代《营造法式》的颁行是划时代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弥足珍贵的。这种由国家统一颁行的建筑施工规范化的典籍,无疑成为保持中华民族建筑整体民族风格的恒久且最有效的途径。
时下人们乐于收藏的古典门窗,基本上就是宋代已经规范了的两种常见的门窗形式,即槛窗和隔扇。
槛窗一般用于面向厅院、天井的一侧,与屋门平行相连,上抵梁枋,下接砖砌或木质的槛墙。有固定的,也有可以推启或转开的多种做法,工艺特点却大体一致,即由两侧边梃,上下四抹头,抹头之间的绦环板和格心组成。但各地叫法上略有区别,如边梃与上下抹头合称边框或框档。
隔扇形同一把打开的折扇,其最初的设计原理就非常科学。因为,木质材料受到气候影响的涨缩明显,如若整块墙面地做出来、镶上去,不仅制作难度成倍加大,而且会干裂或潮涨鼓破。同时,隔扇便于拆装,尤其作为厅堂的分割,在有大型活动时,就便于满足宴集、聚会时临时拆卸的需要。隔扇的做法与长窗完全一样,通常为六抹头,但称谓则各地不尽相同。如上面的绦环板又称档板,中间的绦环板又称束腰,下面的又称裙板等。
中国古典门窗最显著的特征是复杂的榫卯结构,尤其是花窗、格子窗,多根据图案结构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榫卯连接,如平压榫、斜插榫、对角榫、夹角榫、委角榫,单插榫、双插榫、串线榫等等。如早期矩形窗格子就多采用串线榫,冰片纹窗格子就只能采用斜插榫。这种榫卯工艺较之整体镂雕的窗格子具有省工省料,且不易变形和强度提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
其实,榫卯结构是木制工艺最原始的连接方式,也比较容易被联想发明。因为,早期人类最重要的原始行为之一就是手持棍棒的狩猎活动,棍棒就是手臂的延伸,握的方式即榫卯的原理。所以,在金属制品尚未广泛发明应用的时代,这种榫卯结构几乎是当时的人们能够想象到的唯一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但随着文明进程,其又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于是,榫为阳,卯为阴,符合了道家阴阳合和与对立统一的两分法;榫为君,卯为臣,榫为雄,卯为雌,符合了儒家君臣、男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再从实用工艺的演进出发,这种工艺,即可看作其后所有具有“子母口”特性的现代工艺的滥觞。
除去这些结构上、工艺上的特征之外,古典门窗典雅、生动的雕刻绘画装饰就成了后世人们评价它的核心部分了。因为,材质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古典门窗使用红木者罕见,一般都是选用当地较常见的木材,但材质的差异还是相当大。例如楠木和樟木虽然同属一科,可楠木的品质和价格都远远高于樟木,金丝楠木则仅产于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一段狭小的原始林区,名贵不亚于红木中的极品。所以,民间常有将普通楠木指称为金丝楠的,其实,普通楠木与金丝楠木本质的区别就是没有那种通体密布的闪亮、美丽的“金丝”。
关于古典门窗的工艺特征,落实在文字上似乎远较使用肉眼去抵近观察来得艰难。通常,以苏州为代表的古典门窗,讲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不尚雕琢、雅致脱俗;安徽和湘西南则崇尚雕工,窗格子多整板镂雕,档板与窗格子则以雕饰工艺判别优劣;浙江受著名的“东阳木雕”影响,风格在苏皖之间,做工似更为精致,典型的“一根藤”、“龟背纹”等工艺难度无可比拟。其实,这样落实在文字上相当空泛,可下品、中品、上品摆在一起,将湘西南边僻山乡的穷工满雕与苏杭的简约儒雅排列在一起,每个人都分辨得出来。
与古典家具相同,古典门窗也非常注重线脚的运用,尤其明式隔扇和槛窗的边梃、抹头,多采用“一柱香”、菱形或半圆的装饰线。这种脚线的普遍应用,似直接依赖于锻钢异型刨子的发明和推广。这样,从镂雕刻画的点,到边梃、抹头的线,到整扇门窗的面;从窗格子、绦环板精巧的个体,到整扇门窗的局部,再到每套房间的连接直至整个庭院以及内外陈设,就构成整体和谐的古典美。